德國政治年中盤點與展望

8 月 31, 2024

估計沒有哪位觀察者會預料到,德國2024年下半年的公眾政治生活在“暑期休息時間”結束之後,竟會以一起惡劣的非法外來移民恐襲事件拉開序幕——8月25日,在德國西部的索林根市(Solingen)建市650周年慶祝活動上,一名來自敘利亞的非法移民持刀殺死3人、重傷多人。 恐襲事件自當受到譴責,但是這名本應被遣返至歐盟首次入境國保加利亞的非法移民卻遲遲未能遣返,終於釀成大禍。 無論是從社會對德國聯合執政的三黨日漸走低的支援率的角度,還是從本年度的政治大戲即德國東部圖林根州、薩克森州和勃蘭登堡州即將舉行州議會選舉的角度,這場恐襲事件以及由之引發的全社會討論和情緒,很有可能成為壓垮本屆聯邦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屆德國政府頹勢難掩?

在恐襲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德國最大的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主席、也是聯盟黨(即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聯邦議院黨團主席弗里德里希•默爾茨(Friedrich Merz)提出,與聯邦總理朔爾茨就移民和遣返非法移民問題進行合作。 雙方在8月27日會談一個小時后,默爾茨在新聞發佈會上發出信號: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可以與聯盟黨合作,在法律層面上推動問題的解決,而不用顧忌聯合執政的綠黨和自由民主黨,因為這兩個政黨可能因為理念原因不支持改變移民政策。

在觀察者眼中,這已經是提前預演明年聯邦議院選舉之後組建「大聯合政府」的情形了,而且是以聯盟黨領導、默爾茨擔任聯邦總理的大聯合政府。 如果我們把默爾茨的建議與朔爾茨在2023年底發出的「我們必須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政治誓言、[i]綠黨主席奧米德•諾利普爾(Omid Nouripour)前不久把三黨聯合政府稱為「過渡政府」的言論放在一起看,[ii]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結論——這屆德國聯邦政府不僅在反對黨眼中,甚至在執政黨自己眼中, 都已經走到了執政的盡頭?

德國政治與現實感的脫節

第一則消息來自德國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她在華盛頓出席北約成立75周年紀念活動期間,接受了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著名記者克裡斯汀•阿曼普(Christiane Amanpour)的採訪。 她在採訪中宣布放棄作為綠黨總理候選人參加下一屆德國聯邦議院選舉,而把精力集中在外交部長的職責上。 [iii]貝爾伯克借國際場合宣示內政信息雖然有些突兀,但是如果放在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背景中看,也可謂順理成章:綠黨在這一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僅獲得11.9%的選票,比上屆的20.4%幾乎減半,這無疑是選民對於綠黨執政表現給出的不及格成績單。 綠黨甚至在7月底選民「絕對不選的政黨」榜單上收穫42%,僅次於極端右翼的德國選擇黨(57%)。

作為綠黨的領銜人物之一,貝爾伯克必須對這一重大失敗承擔責任。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貝爾伯克的棄選宣示也是對現實感脫節的生動寫照,因為按照目前的綠黨支援率,貝爾伯克的宣示本來也僅具象徵性意義。 6月底的一份民調顯示,多數人認為綠黨毫無推出總理候選人的必要。 [v]綠黨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從“全民寵兒”到“全民棄兒”的蛻變,[vi]倒也不是德國政治生活的特例。 目前,所有可能參與組織聯合政府的主要政黨領袖,都未能達到上一次聯邦議院選舉時的支援率。 [vii] 換句話說:德國選民對於政治和政黨的滿意度始終處於下降區間。 第二則消息則令人至今處於信息謎團之中。 美國和德國領導人在北約峰會上聯合宣佈,美國將從2026年開始在德國部署射程遠的(weitreichend)武器系統。 [viii]美國的長程武器部署在德國,自然是指向俄羅斯,這在冷戰期間也不是沒有先例。 所以德國也不應該對俄羅斯相應地會把德國作為打擊目標而「友邦驚詫」 ,這在冷戰期間也有過先例。 這則消息之所以讓人想起「德國政治與現實感脫節」,也正是因為德國曾經作為冷戰兩大陣營的對峙前沿所在地,本應該對冷戰意味著隨時有可能轉為熱戰、造成國家長期分裂等懷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應該比任何其他國家和社會都更為慎重地對待重啟冷戰的話題。 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個當時看來完全不合時宜的畫面。 2015年,德國統一時期的外長、也是與科爾總理長期搭檔的漢斯-迪特裡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1927-2016)不顧高齡出面參加為德國統一奠定基礎的“2+4條約”簽署25周年紀念活動。 令所有人驚訝的是,根舍在歡快的紀念場合大煞風景地談核裁軍問題,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隨著冷戰結束而解決。 [ix]一時間,周遭無人接話。 誰能在「歷史終結」之後,還去把精力花在一個看起來十萬八千里之外的過時話題上呢? 然而,如果根舍是在2024年說出同樣的話,還會有德國人認為這是一位生活在回憶中的老年人所得出的錯亂的歷史認知嗎?